博士班簡介
一、設所宗旨
音樂學院應用音樂學博士班於民國111年奉教育部核准籌備,並於民國 112 年正式招生、成立。本博士班強調社會實踐、音樂理論與跨學科領域的課程結合,以專業能力及經驗之務實型課程,培養問題導向之創新思維的人才。 本博士班重視學術與藝術形態跨領域的概念,借取人類學、社會學、宗教學、政治學、區域研究、物理聲學、音樂科技等人文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與音樂學的理論整合,同時也強調傳統音樂、流行音樂、戲劇、舞蹈、視覺影像等不同藝術形態的結合,達到學術理論與實踐的跨領域目標。
二、發展方向
1. 強調社會連結與永續性發展
應用音樂學原本就強調音樂對社會的關懷,因此在學科發展上,就是基於音樂學的基礎上關心社會的需求與發展,例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、社會弱勢群體音樂文化、青少年音樂活動、音樂教育發展、音樂治療以及社會音樂文化發展永續性等議題,提供相關的資訊與研究。企圖藉由此一新的研究領域,開創音樂學新的研究領域與框架,以達到音樂學與社會發展與需求的緊密連結。
2.強化音樂實踐力與跨學科領域研究
本博士班強調音樂實踐能力與跨學科領域研究,除了音樂學院原有個類型樂種與樂團的演奏、創作能力以及田野調查實踐外,同時也結合人類學、社會學、史學、心理學、宗教學、政治學、醫學、物理聲學、數位科技等不同學科,以達到學科創新的目的。
3.接軌國際趨勢與潮流。
目前國際音樂學界的學術潮流,正是嘗試帶領著同學從私領域走向公領域,從純學術研究走向國際社會的運用,以培養博士生成為我國音樂界以及國際市場的橋樑,確認在地團體以及族群音樂文化倫理、問題導向議題的訓練。本博士班除了積極與海外著名大學師資與課程上的合作,鼓勵同學參與國際事務,朝向當前應用民族音樂學與音樂科技的國際趨勢與潮流。
三、學科分組
本博士班招生規劃將分為「應用民族音樂學組」(applied ethnomusicology)、「音樂科技組」(music technology) 兩組,並將於114學年度成立「應用演奏理論組」。
-
應用民族音樂學組—除了關懷傳統表演藝術(含音樂、舞蹈、戲劇)的文化資產傳承與永續經營外,同時深入探究原住民族、新住民、新臺灣之子、移工等族群表演藝術文化發展,強化台灣與亞洲音樂文化的互動與關聯性,並對流行音樂與青少年關懷、音樂與社會正義、教育民族音樂學(educational ethnomusicology)、醫療民族音樂學(Medical Ethnomusicology)、海外華人音樂研究為主要發展方向。
-
音樂科技組—致力於聲音和電腦音樂之跨科學領域結合,涵蓋了創建、生成、傳遞、感知等各個聲音傳遞的過程。除了沈浸式聲響專業人才的養成外,也藉由人工智慧(AI)與機器學習(ML)在音樂自動生成、輔助創作、人機互動即興演奏、擬音、混音等製作項目,達到同時具備聽覺藝術素養、理解技術運作原理、活用相關軟硬體工具的能力。期許透過音樂學理論、音樂創作與科學計算為基礎,建構跨域藝術作品、展演之完整性與沈浸式的整體感受。並藉由完整軟硬體建設及研究資源,分析藝術家及產業需求,開發未來音樂相關技術之可能性。